中医认为,元气禀于先天,藏于肾中,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和原动力,元气十足,人的精神状态便好。体内元气耗尽,身死如灯灭。冬天正是补元气的最佳时机,因为“气虚”容易在冬天出现,最明显的现象是容易感冒、畏寒怕冷。此外,气虚还可能出现呼吸短促、胸闷、消化不良、咳嗽、胃下垂甚至月经不调等问题。大家一定要抓住时机好好补元气,那么,哪些中药材能帮助我们补元气呢?接下来咱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5大补元气的中药吧!
1、人参
人参的功效,从传统的医学典籍中就有大量的记载,其中《本草纲目》中记载人参“补五脏,安精神,定魂魄,止惊悸,除邪气,耳聪明目、轻身,使人肌肤泽润,精力旺盛不易老,开心益智。久服可轻身延年”。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人参功效有补虚、滋养五脏等。
关于人参的食用方法,《清宫档案》里记载了很多,如“把它切成片,含在嘴里,直到它软化了,再咀嚼咽下去……”这是人参的一个服用方法,即“含服”。另外,就是泡酒。拿一两根人参,配一点滋阴的药物,如枸杞子,泡在酒里,每日小剂量饮用一点,既补气又养阴。
食人参可以大补元气,有补益强身作用,可抗衰老,适用于久病体虚、心悸心慌、肢冷、气短、虚脱、心衰、神经衰弱等症,有助于提高免疫功能,促进疾病的康复。
2、黄芪
民间流传着“常喝黄芪汤,防病保健康”的顺口溜,意思是说经常用黄芪泡水当茶喝,具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。黄芪茶能补中盖气,而且补而不腻,可改善气虚和贫血,增强体质,延年益寿,若熊再加上枸杞、党参、茯芩等药材一起冲泡,效果更好。
黄芪以补虚为主,常用于体衰日久、言语低弱、脉细无力者。有些人一遇天气变化就容易感冒,中医称为“表不固”,可用黄芪来固表,常服黄芪可以避免经常性的感冒。作为补元气的中药,适用于自汗、盗汗、浮肿、内伤劳倦、脾虚、泄泻、脱肛及一切气衰血虚之症。但有高热、大渴、便秘等实热症者忌用。
3、灵芝
该品味甘性平,入心经,能补心血、益心气、安心神,故可用治气血不足、心神失养所致的心神不宁、失眠、惊悸、多梦、健忘、体倦神疲、食少等症。可单用研末吞服,或与当归、白芍、酸枣仁、柏子仁、龙眼肉等同用。
《神农本草经》认为,灵芝能“补肝气,安魂魄”,“久食,轻身不老,延年神仙”。灵芝对神经系统、呼吸系统、心血管系统功能都有调节作用,能够提高人体免疫力、清除自由基、平衡代谢。吞服都可以。
#p#副标题#e#
4、党参
党参、黄芪伍用,出自《脾胃论》补中益气汤。用于治疗脾胃气虚所引起的身热有汗、口干口渴、喜用热饮、头痛恶寒、少气懒言、饮食无味、四肢乏力、舌嫩色淡、脉虚大,或中气不足、清阳下陷所引起的脱肛、子宫脱垂、久痢、久疟等症。
能补中益气、生津养血,常用于气虚不足的乏力、气短、心悸、食少、便溏、气津两伤的口渴;气血两虚的面色萎黄、头晕等症,以及病后体虚、营养不良。
5、白术
补气健脾、燥湿利水、止汗安胎,可用于脾气虚弱的食少、便溏、倦怠少气、自汗;水湿停滞的痰饮、水肿;妊娠脾虚气弱、胎气不安、足肿等症。
利水消肿、固表止汗、除湿治痹宜生用;健脾和胃宜炒用;健脾止泻宜炒焦用。脾气不足,形瘦面黄,不思饮食,脘腹胀满,大便溏薄者,可与人参、茯苓、炙甘草等配伍,以增健脾益气之功。痰饮内停,症见胸胁支满,头眩心悸,咳而短气者,可与桂枝、茯苓、甘草配伍,健脾温阳化饮。表虚自汗,症见汗出恶风,易于感冒,稍劳则汗出尤甚者,可单味煎服或研末服;也可与黄芪、防风配伍,以固表止汗。
三个补元气的食疗方:
1、香菇泥鳅粥
材料:泥鳅、香菇、大米、葱姜蒜。
做法:将所有的食材洗干净,然后将泥鳅、香菇、大米一起放入锅中熬煮成粥,在起锅之前加入适量的葱姜蒜。
功效:这道食谱不仅味道鲜美,同时营养价值还非常高,适合女性气虚和肠胃消化功能不是很好的患者食用。
2、四神汤
材料:薏苡仁、淮山、芡实、莲子。
做法:将所有的材料洗干净之后放入锅中,加入适量的清水熬煮成粥,加入适量的白糖就可以直接食用。
功效:这四种材料都具有很强的补气、增强食欲的作用,是一道很好的养生食谱。
3、芪枣合汤
材料:黄芪、红枣、百合。
做法:将准备好的所有材料洗干净之后放入锅中,加入适量的清水炖煮,四十分钟之后就可以起锅了。直接将汤和材料一起服用。
功效:三种食材都具有很强的补气作用,三者强强联合,对于气血两虚的患者效果非常的好,能够有效的缓解乏力、手脚冰冷的症状。